垃圾分类势在必行,政策推动行业热度快速提升:住建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提出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政策的推行使餐厨垃圾产业链市场热度快速提升。
餐厨垃圾处理现状(餐厨垃圾=餐饮垃圾+厨余垃圾):餐饮垃圾产生量大,处理率低,产能缺口大。在最新的《“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中指出,“到‘十三五’末,力争新增餐厨垃圾处理能力3.44万吨/日,根据前瞻性产业研究院的整理,我国餐饮垃圾2017年产生量为9972万吨,相当于27.3万吨/日,现有餐饮垃圾处理产能仅为约2.5万吨/日,处理率不足10%,产能缺口大。
垃圾分类导致厨余垃圾处理市场出现,产能需求急剧爆发:目前垃圾分类主要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即易腐垃圾(厨余)、干垃圾即其它垃圾等四类,较之分类前居民垃圾综合统一送至填埋或焚烧相比,分类后,厨余垃圾的终端处理需要新的技术路线和对应产能,需求方面极度爆发。
餐厨垃圾终端处置市场空间预测:根据十三五规划数据及测算假设,保守估计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4亿吨/年,同时假设厨余垃圾占生活垃圾比重为50%,则我国厨余垃圾产生量为54.8万吨/天。根据调研数据,厨余垃圾处理吨投资约为40万元,餐饮垃圾处理吨投资约为50万元,则我国餐厨垃圾处理的空间可达3557亿元。此外,餐厨垃圾处理运营市场空间约为589亿/年。
典型项目案例及数据测算:根据测算,一个典型的二线城市200t/d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项目投资回收期约为8.5年,而餐厨垃圾项目一般设备折旧年限在10年以上,项目收益可观(详见正文)。
投资策略及重点推荐公司:从垃圾分类产业链协同角度而言,前端的垃圾分类服务、中端的垃圾分类转运、终端的厨余垃圾处理、渗滤液处置、垃圾焚烧等相关企业均将从中受益。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大盘系统性风险等。
正文:
一、垃圾分类真正落地,餐厨垃圾处理市场即将开启
1、后端分类收运处置,将正式开启垃圾分类市场
垃圾分类这一概念早在2010年发改委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处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时就已经被提出,我国大部分城市垃圾桶均已实现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分别收集,但经历几年的发展,垃圾分类在我国却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其症结在于后端的混运和统一处理。居民看到分类后的垃圾被装到同一个垃圾车回收并集中处理,逐渐失去了分类的动力,混合运输和处理成为制约我国垃圾分类政策推进的主要因素。
6月6日,住建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提出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我们认为,与以往垃圾分类政策不同,这次政策提出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建立才是真正解决了混合运输混合处理的问题,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垃圾分类政策的顺利推行。此次垃圾分类政策将带来行业的根本性变革而非单次的主题投资机会,除了后端分类运输处置外,还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餐厨垃圾处置不当会引发地沟油、猪瘟等多种卫生和健康问题,是亟待规范整治的领域,垃圾分类后对于餐厨垃圾的独立处置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这些问题发生的概率;
2.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做到垃圾减量化以保护环境,同时增加能够再回收利用的部分,替代一部分洋垃圾进口。目前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都比较完善,我国的垃圾分类进程也亟待推进;
3.垃圾分类并非是纯政府付费类项目,其商业模式是可以实现居民付费的。在西方国家,居民每月给市政管理部门交固定的垃圾处理费,再由市政管理部门与废弃物处理企业签订合同,日韩等国家也都对垃圾根据体积和重量的不同进行收费。目前我国在上海的试点是通过未分类进行罚款来促进政策推行,预计未来向居民收取更合理的垃圾处理费用是最为有效的商业模式。
垃圾分类最主要的措施是实现干湿垃圾分离,即将一般生活垃圾与餐厨垃圾分开收集、运输和处理,垃圾分类政策的推行使餐厨垃圾产业链市场热度快速提升。
在住建部2012年底发布的《餐厨垃圾处理技术规范》中,餐厨垃圾概念明确为餐饮垃圾和厨余垃圾的总称。
1、餐饮垃圾指餐馆、饭店、单位食堂等的饮食剩余物以及后厨的果蔬、肉食、油脂、面点等的加工过程废弃物。餐饮垃圾以餐后垃圾为主(饭后食物残余),具有产生量大、来源多、分布广的特点。
2、厨余垃圾指家庭日常生活中丢弃的果蔬及食物下脚料、剩菜剩饭、瓜果皮等易腐有机垃圾。厨余垃圾以餐前垃圾为主,油脂含量上略不及餐饮垃圾。
3、由于餐厨垃圾具有显著的危害和资源二重性特点,对其集中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存在必要性与经济性。基于餐厨垃圾自身的特点,含水率高、可达80%-95%,高油脂、高盐分含量;内含有机物丰富;存在有病原菌、病原微生物;易腐烂、变质、发臭、滋生蚊虫。
2、餐厨垃圾处理现状:产生量大,处理率低,产能缺口大
(1)我国餐饮垃圾产生量大:餐饮消费与日俱增,餐饮垃圾呈现逐年快速增长态势
随着城镇化率提高,全国城镇人口呈逐年递增趋势,在2018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8.3亿人。快速增长的人口基数,使餐饮垃圾产生量也同样与日俱增。
受益于人口的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餐饮行业也在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全年我国餐饮收入为42716亿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9.50%。
餐饮行业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堆积如山的餐饮垃圾,餐饮垃圾产生量呈现出逐年快速增长态势,2018年全国餐饮垃圾产生量约在1.08亿吨左右。
(2)“地沟油”、“泔水猪”等食品安全与卫生隐患倒逼餐厨垃圾合理处置
餐厨垃圾由于自身的特点和数量,将会造成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影响城市形象等多方面的危害,因此,垃圾分类和餐厨垃圾处理势在必行。
学术调研数据公之于众,引起轰动,根据结果估计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吨到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动、植物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相当于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并且医学研究称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强烈致癌毒过砒霜100倍。结果见诸报端后,在全国引起轰动。虽然对数据可靠性有争议,但地沟油管理的缺失不容置疑。
各地相关事件不断爆出,政府重视,法案出台
2010年前后接连爆出的“地沟油”、“垃圾猪”和“泔水猪”等恶性案件,直接促进了政府对餐厨垃圾处理的重视及相关法案的出台。之后新闻公关、治污政策、法规条文连续出台。明确产销地沟油定罪量刑标准,最高可判死刑。
(3)我国餐厨垃圾行业现状:起步晚,势头猛,产能缺口大
目前我国餐厨垃圾处理能力较弱,餐厨处理能力缺口较大。在最新的《“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中指出,“到‘十三五’末,力争新增餐厨垃圾处理能力3.44万吨/日,根据我国前瞻性产业研究院的整理,我国餐饮垃圾2017年产生量为9972万吨,相当于27.3万吨/日;根据调研数据,我国已建成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约120个,项目平均约为200吨/日处理能力,故我国现有餐厨垃圾处理产能不超过2.5万吨/日,处理率不足10%,产能缺口较大。
现阶段,我国餐厨垃圾处理行业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并表现出以下六大特点。
(一)餐厨垃圾处理率仍然较低:即使按照:“十二五”规划来计算,2015年末,我国餐厨垃圾的处理率也只有18%。
(二)处理技术工艺要求高:餐厨垃圾组分复杂,对规模化处理产生了一定的技术困难。
(三)竞争格局较为分散:行业目前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单个企业处置规模相对较小。
(四)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在餐厨垃圾处理方面的政策、法规、规范、标准,还比较欠缺。
(五)运营模式不成熟、有待探索:没有形成一个长久的运营机制,财政负担重。
(六)建设进度逐步加快:城市餐厨垃圾增长加快,政府环保压力大,大批餐厨垃圾项目上马建设
二、强制分类时代来袭,法律约束保障政策执行
1、产业政策引导:46个试点城市全面建立分类处理系统
产业政策引导是产业发展的前提,近年来,国家对垃圾分类和餐厨垃圾处理予以高度重视,有关部委接连发文发展餐厨垃圾处理行业。
2010年5月4日,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四委联合下发了《国家展和改革员会办公厅等部门关于组织开展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处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0]1020号,要求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部分具备开展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条件的城市或直辖区进行试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餐厨垃圾处理工艺路线、形成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产业链,提高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
2019年6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
固废法修订草案第四十四条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处置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提高生活垃圾的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置率,促进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的产业化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社会服务体系。
固废法修订草案第四十九条提出: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做好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建设,采取符合本地实际的分类方式,配置相应的设施设备,促进可回收物充分利用,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019年6月6日,住建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提出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垃圾分类从重视变成了法律约束,11天之内三次亮相顶层设计。分别为习近平主席对于垃圾分类做出重要指示;紧接着国务院通过了固废防治法案,主要内容是让地方各级政府做好垃圾分类,配套相应设备,同时建设处理体系,从而资源化和无害化;紧接着住建部发布了垃圾分类时间表,其中两个重要时间节点,一个是2019年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一个是2020年46个城市建成分类和处理系统。
在国家顶层出台了相关政策后,各地市纷纷跟着出台了法案,发力点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强行鼓励民众进行分类,一个是建设资源化垃圾处理站,争取实现零填埋。其中热门的代表城市是上海。上海从7月开始从严执法。实行“四分类”标准: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明确个人混合投放垃圾,今后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则可罚5万元。同时,上海市正在筹建新增7个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将正式开启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的建设。
近几年,我国政府又陆续出台了一些促进垃圾分类和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置的相关政策,为餐厨垃圾处理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2、发改委先后公示五批、共100个城市推行餐厨垃圾资源化试点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等部门曾分别在2011年7月、2012年10月、2013年7月、2014年7月、2015年5月,先后公示了5批、累计100个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区),覆盖了32个省级行政区。在五批试点城市项目中,国家发改委补贴了约20多亿,通过餐厨垃圾处理试点城市计划,促成了餐厨垃圾产业布局,也撬动了大约80亿社会资本进入,达到了发改委启动餐厨垃圾处理试点的目的。